年轻当代抽象人物人体雕塑欣赏

人体艺术不是中国的发明,发展到现在有很多优秀当代抽象人物人体雕塑。它最早起源于15、16世纪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和法国,利用古代神话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一方面 是表现人体本身的美,另一方面 是借以表达社会和人性的真善恶。它的出现打破了早期宗教禁欲对人体的种种限制。在中国。许多年来是没有有关“人体艺术”的主题创作的。

部分艺术家对于人体艺术与色情的看法是:人体艺术是艺术鉴赏,引领您欣赏人体的美,感受艺术的震撼,而色情则在于针对特定部位。人体艺术受法律保护,而色情则遭法律禁止。

有些时候,一些年轻雕塑家的雕塑作品也非常震撼人心,接下来博仟雕塑公司就带大家欣赏一下:

2000年前后,一批青年雕塑家的崛起将当代具象雕塑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总体而言,不同于传统的写实雕塑,具象雕塑普遍受到了图像时代的视觉呈现与观念艺术的影响,艺术家强化作品的视觉语汇,有意识地在作品中使用一些源于消费时代的图像与符号,而且这一类艺术家善于使用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改进着色的手段与技术。同时,强化作品的修辞方式,注重作品的叙事性。粗略地看,在语言与文化诉求上,具象雕塑也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

1、观看与叙事,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向京、曹晖、UNMASK、闫冰等。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超写实雕塑的出现为标志,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审视既有的视觉观看机制,质疑其内部隐藏的话语权力。很显然,一件艺术品不仅决定了观众的观看,而不同的观看也可以生成作品的意义。因此,对观看背后隐藏的权力话语与视觉机制进行挖掘,将其与作品的叙事有机的结合,自然成为了这批青年雕塑家关注的问题。向京、曹晖、UNMASK的作品大多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惊颤”效果,即用超真实来质疑真实,用凝视来颠覆日常意义上的观看。同时,向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讨论女性的身体、性别与男性凝视之间所形成的复杂关系,而闫冰则通过材料的物性特征赋予个人化的痕迹。如果说曹晖的作品在观看中会传递出一种冷漠,那么闫冰的作品则有着一种让人无法回避的温情。

2、图像与符号。90年代后期,陈文令的《红孩子》系列将波普化的雕塑推进到图像表达的层面。追溯起来,隋建国于1997年创作的《衣钵》就使符号性的表达得以强化。和架上绘画的图像叙事不同,雕塑领域的图像主要还是追求视觉的观念性表达,以及注重符号与大众文化发生的联系,这在焦兴涛的“绿箭”系列中反映得十分突出。不过,当代雕塑中的图像与符号与架上艺术家创作的“符号雕塑”是有区别的,前者追求的是图像化的视角呈现,后者只是艺术家绘画作品中“个人符号”的延伸。

3、关注现实、注重“底层人文”的表达。90年代以来,当代雕塑如何介入社会的现实文化生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年轻一代的雕塑家中,梁硕的《城市农民》(2000)、张建华的《**》(2007)、丘婧彤的《2005年某月日广州江南路》(2005)、卢征远的《精神病患者》等,均将个人的视角投向了“底层”或边缘人群,形成了具象雕塑领域一个独特的创作倾向。

天使当代抽象人物人体雕塑

信仰凌驾于生命之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其包括宗教信仰、爱情(亲情)、权利、主义等。信仰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它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某种反应,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信仰中的一种,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宗教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通过教义的学习和不断重复的仪式行为,使宗教信仰的理念和精神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价值系统之中,重塑信教者的心理,人格方面也会受到影响。这影响大多是正面向上,与人类最初“理想国”相契合,教人行善。

我想通过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创作具有朴实而富有强大力量的雕塑,进而丰富中国基督教具象架上雕塑。笔者对信仰系列雕塑创作目的在于通过最有力量的人类精神需求形式赋予作品雄浑,质朴,而神圣,像中世纪拜占庭艺术一般,减少古典雕塑中的诗意与精致,致力于创造“单纯”的神圣性,即通过对人物形象扭曲、变形、改变色调来达成。也将运用当代雕塑语言进行创作,通过对材料、肌理、形式感、科技等方面的试用来达到最终效果。笔者的宗教信仰研究/创作,将是对于当代性质的雕塑信仰类艺术的“补充”,更甚者希望是对其发扬与升华。

瑜伽当代抽象人物人体雕塑

练瑜伽当代抽象人物人体雕塑

《信仰系列——循环》

天使当代抽象人物人体雕塑

《信仰系列——这是我的子》

晶体结构当代抽象雕塑

《信仰系列——三位一体》

徐超见

1992年生于浙江平阳

就读于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二年级

导师杨剑平教授

本科师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

格里沃伊工作室郑彦民先生

现学习、生活于上海

请继续欣赏博仟雕塑厂其他雕塑作品,我们拥有雕塑设计雕塑制作等完整的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