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渭北民间石刻传统内容题材的相似与差异

晋南、渭北明清民间石刻表现在题材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正是对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深刻体现和自然流露。

晋陕人民对战争和死亡以及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有着深刻体会和极度恐惧再加上与西北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融合,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对狮、虎等猛兽的图腾崇拜,这一点与其它地方相比显得更加强烈,晋、陕两地的民间艺术也相应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题材内容和外部表现特征。博仟雕塑创作的人物雕塑大禹治水石雕雕塑
例如,陕西的炕头拴娃狮、山西的炕头压脚石等,都是以狮子为创作原形,通过夸张、变型、拟人化等艺术手法,并融入了创造者的理想和对美学的独特理解而创造出来的。

狮子的形象自汉代进入中国以来直在中国传统美术领域中展示着它威猛、强悍的独特魅力,历来为世人所青睐,并大量运用于宫殿寺庙庭院护栏、门墩望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处,起到宗教护法、守门壮威、镇墓辟邪、装饰、象征等作用。而在民间美术领域中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实用性。
从清代中期起,西北地区民族矛盾有所缓和,长期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已不多见,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民间艺术的发展趋向也随之转变,反映到民间石刻上。
其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这时期民间石刻的创作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了继承已有的传统题材外,又出现了大量紧贴现实生活、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作品。
晋南永济遗存的几件拴马桩,桩头部分的题材在民间叫做“兔子蹬鹰”。为鹰和兔子的组合,高度约40cm,宽度、厚度均约25cm,造型巧妙,手法概括简洁,具体的细节处理十分到位,于方寸间能将鹰的雄健、兔子的机敏表现得恰如其分,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家勤于观察、善于表现的高超技艺。
随着清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经济繁荣的集市贸易场面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蔬菜瓜果和日常生活等题材,也成为了民间石刻的表现对象。这件作品,表现的是集市上的商贩形象。此人头戴盔式圆顶帽,身穿长袍、双腿交叉坐于石块上,将丝麻或布帛等货物置于大腿之上,喜笑颜开、表情和蔼副和气生财的商人形象,从而使得历来地位低下的“贩夫走卒”之流也成为了石刻艺术的创作素材。当然以往的佛道题材雕塑和墓室中的画像砖、画像石等雕刻也有以劳动人民和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的,但大多是起说教作用或作为殉葬品,而这件作品却是单纯地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
这些紧贴现实生活的清代作品,在晋南地区有大量遗存,而在渭北地区此类作品却十分罕见。

可以这样说,在晋南民间石刻创作已经开始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同时,渭北民间石刻却还停留在表现期望、向往和劝诫的传统题材上。这或许和秦人的怀旧、接受新生事物较交慢,安于现状的性格有关。

如对晋南、渭北明清民间石刻感兴趣,可继续了解博仟雕塑公司渭北民间石材雕刻拴马桩北方汉白玉佛像的发源地石雕制作施工流程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十大明王》石雕方法谈北方石雕介绍石雕技艺与风格浅析等精彩文章。

“晋南、渭北民间石刻传统内容题材的相似与差异”的2个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