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

2019年04月02日 作者:博仟雕塑公司

作者:赵萌 编辑:博仟雕塑公司

 比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即古希腊的“仿摹说”形成还早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庄子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文化内核的心理结构和审美心态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艺术活动行为和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并被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广为接受和发扬光大。由此可见,远在中、西方文化各自形成的初期,已呈分道扬镳之势。

 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发展到庄子的“心离、坐忘”,完成了从虚静为本的知觉体系。“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虚则实”“实则虚”,“动中寓静”“静中有动”等,皆是相悖自然逻辑关系的,但在中国人创构的心理空间里,确是更自由、更宽广更具灵动之美的心理与知觉活动。

 中国雕塑无论人物、动物,乃至器物很少见棱见角,多以柔和圆浑的体面,自然流畅的转折处理,使造型富有一种弹性而不生硬的律动之美的曲线变化。实空间与虚空间不存在形与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和谐映衬,愈显影像效果清晰完美。给人一种美妙和谐、安然静穆的艺术美感。这是中国人“静观”思维和空间意识的澄彻观照,而形成的中国雕塑艺术千古不移的造型空间的神髓和美学特征。

 二、“尚大为美”的造型观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帝之所共美也”。(《庄子·天地》)“大”即意味着“美”。则“充实之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庄子尽心下》)这种“尚大为美”的观念,直接根源于中国人无限性的大宇宙的宏观意识,它对其造型观形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陵墓雕塑实为中国雕塑的大重要门类。它是儒家主张的“礼”制精神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具体的“物化”。中国人的审美尺度一般以八尺为高大。

《说文》云:“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严格受到“礼”制规范限定的陵墓雕塑,以高大雄伟的空间体量的占有,炫耀皇权的威严和地位,同时也是儒学倡导“人世”与崇尚“功名”的伦理精神至尊至美的标识。南朝石兽的尺寸高2m有余,长多在3m左右,唐陵雕塑体积和数量均又有所超过,其中乾陵的一对石蹲狮高达3.5m,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堪称中国动物雕塑中的盖世之作。宋、元、明、清的陵墓虽在气势上渐渐弱于汉、唐,但其型制和尺度变化不大秦汉“封土为陵”,以取自然山形而祈永恒的抚慰唐代之后“因山为陵”则彻底地顺从于自然,“尚大”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进入到无限沉寂而且恢宏无尽的空间,“山、阳、君也。”

(《尚书·洪范》)将一代名将霍去病的生前业绩和死后与大地共存的精神昭然辉映在墓以祁连山为形的“山”体之中,创造了一个非人工所能的纪念碑。即使用最坚硬的石材或最重的金属雕塑出帝王之尊的雕像,也根本无法与山的体积、山的容量、山的永恒和不朽相类比。这大概是中国历代君王均对雕塑自己的尊容留世供后人敬仰膜拜淡漠之至的缘由。中国肖像雕塑几乎是历时弥久的一大空白,而根基于“仿摹说”为美学原则的西方雕塑,逼真的肖像雕塑十分发达,尺寸也接近真人的原大。

 以“实践”“理性”著称,具有普遍世俗性情的中华民族,对宗教的狂热迷恋远远不及佛陀的故乡印度那样浓烈,佛院却在她的第二故乡,自北魏凿窟造像直至宋元之交石窟艺术进入尾声,历代皆有伟岸硕大、甚至登峰造极的大佛巨作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大。其中以四川“乐山大佛”为最,高达71m。在印度本土,佛教最鼎盛的时期也未曾有过如中国这般硕大无比的巨佛造像问世。

 充实为美”的体量感

 无论是地上的大型陵墓雕刻,还是地下随葬的陶俑:无论是石窟中的佛像,还是寺庙殿堂内的泥胎彩塑……中国雕塑普遍具有一种圆浑、丰厚、充实的体量感。

 在印度主张“禁欲”的佛陀身披轻纱和袈裟,来减弱难以完全掩遮的肉感因素。女神们充沛的肉欲在丰满的体量空间荡漾着生命的活力,正是印度人狂热的宗教精神与信仰“性力”就是“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动因的真实体现 “性”在中国古代常与“心”“命”“理”等词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基本归属人伦道德的范畴。“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心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很明显,“气”在观念上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性”的概念。

 “天地合气,万物胜。”(王充《论衡·自然》)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生命之本。阴阳二气漂沉升降,动静相感,周而复始的律动,这是万物生灵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气韵生动”故为中国造型艺术最高美学境界。“气”实指阳刚之美,“韵”则指阴柔之美,两种极致之美互为相益的周衍和律动,创化了中国艺术的生命、节律、品格与神貌。

 佛教主张“苦修”今世,以得来世“正果”。印度一尊名为“憔悴的佛陀”正是其“苦行四滞”的真

 实写照,赢瘦之极、衰弱至头部倾斜,呈“解脱”“超然”的精神状态。而大兴造佛之风的魏晋南北朝,在其石窟造像中尚难看到直接表现“苦难”之状的雕塑造型。主要是将人物造型的体态稍稍修长,便有“秀骨清像”一种向上的飘飘欲动之感。妙不可言的精神被化为艺术的同时又体现着精神。内含在雕塑体量里的与宇宙精神密切相关的“气韵”向上运行,勿将“痛苦”或欢愉之躯裸露于外或加大动作的“说明”,佛的超脱精神确切地讲,是中国人的情感与精神正在与“气”的感应和体悟和默契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国昌而“气”盛,国弱则“气”衰。大唐乾陵石“蹲狮”呈三角形造型,稳如泰山,并无动势变化。然而浑圆粗大的体积由内向外涨溢出的“气”感,愈显“量性在这一体量雄浑的石狮体内浓缩,又被感天动地的体现出来。明、清、石狮虽体积尚大,但内在的“气衰而缺乏体量,难以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亦呈露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种衰退之势。

 中国人对生命的构想与生命力的活动方式的认识和感知自有独钟。因此,在雕塑艺术中更注重“气”“气韵”“气势”在雕塑造型内部空间的充实和律动。西方雕塑注重人体美的逼真刻画,强健的体态、发达的肌肉和细致入微的表情,显示出生命力的强劲和丰富情感变化;印度雕塑身姿的丰满、肉欲的膨胀,象征着生命力的充沛和盛旺,这种强调雕塑表象的雕塑和雕塑空间外化的表现方式,与注重雕塑内在力量体现的中国雕塑,传达出不同的审美取向:西方雕塑令人激动;印度雕塑令人冲动;中国雕塑令人震撼。前二者偏视觉和触觉的美,后者则偏重视觉和“心觉”的美。

如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继续跳转了解博仟雕塑厂其他文章及案例。

联系博仟雕塑

  • 博仟北京雕塑公司地址:北京宋庄60艺术区
  • 总机 13611025559

  • 全天7*24小时服务
  • 25043319@qq.com

北京雕塑公司